亚洲日韩国产精品无码_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_成人无码h黄动漫在线播放_69国产精品成人无码视频_国产A∨野战精品无码_亚洲一卡不卡在线观看

首頁 > 文旅驛站 >  正文

干!西疇石漠變綠洲

2020-07-11 16:47:35 來源:人民網(wǎng) 字號:
 當陽光灑在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西疇縣岔河村時,茂密的山林、平坦的道路、錯落的民居、清澈的池塘,過去石漠化嚴重的岔河村,如今成為遠近聞名的石漠水鄉(xiāng)。

  村民王海蓮對現(xiàn)在的日子甚至有點“不可想象”。“過去我們都講,‘吃糧靠救濟、喝水遠處挑、出門行路難、用錢到處借’,日子實在是太苦了。”王海蓮回憶道。

  苦日子是因為石漠化。西疇縣是中國石漠化最為嚴重的地區(qū)之一。上世紀80年代,西疇75.4%的土地呈現(xiàn)石漠化狀態(tài),水土流失嚴重,人均耕地不足0.78畝。一位外國專家在考察此地之后,留下了“基本失去人類生存的條件的地方”的評價。

  困難沒有嚇倒西疇人民,依靠著“等不是辦法,干才有希望”的西疇精神,西疇人民不畏頑石,不怕艱難,用勤勞的雙手不斷探索治理石漠化的路子。如今的西疇又有了當初“喀斯特綠洲”的模樣。

  向石旮旯要地要糧

  “嘭!”一塊石頭被炸開了,人們趕緊把石頭搬到土地邊上壘成石埂。

  這一場景來自西疇縣蚌谷鄉(xiāng)木者村摸石谷。上世紀80年代的摸石谷,山巒裸露、巖石猙獰,山上無綠色,地里多亂石,土地夾在石縫中。“山大石頭多、出門就爬坡,春耕一大片、秋收一小籮,成年姑娘往外跑、成年伙子無老婆。”木者村是這樣,西疇受石漠化影響的地方同樣是這樣。

  “當時木者村是遠近聞名的‘口袋村’。”木者村村民劉登榮說,所謂“口袋村”,就是拿著口袋出外借糧。村民往往農(nóng)歷正月一過就開始外出借糧,借一斤還兩斤,年年缺糧年年借,年年借糧年年還。“石漠化嚴重,農(nóng)民收成實在太少。”劉登榮感嘆道。

  許多活不下去的村民選擇了搬走,離開這里。但是,過不了多久,這些村民又搬回來了。“哪兒都是人多地少,到了別的村也不會分給土地,就是一個外來戶,不如搬回來。”劉登榮講述著當時的情景。

  可是,搬回來還是老問題,怎么活下去?漫山遍野的樹都快被砍光了,石頭裸露越來越嚴重,土地越來越少。怎么辦?這個事兒一直壓在劉登榮心里。

  劉登榮當時20多歲,被任命為村里黨支書不久。他原本是獸醫(yī),在當時是一份不錯的工作。如果他不待在木者村,他完全可以過上更好的生活。

  “我可以走,但是其他人怎么辦?”劉登榮心里裝的是鄉(xiāng)親。他和黨支部其他成員商量著村子的出路:搬家不如搬石頭!把地里的石頭炸了,搬開,改造田地。這件事也得到了西疇縣委、縣政府的支持。

  決定了就開始干,但是村子里還是有很多人不理解,“這炸石造地,等于往石縫中摳土呀,能整的吃嗎?”“幾輩人都沒有想過的事,你們怎么可能干成?”風(fēng)言風(fēng)語敲打著劉登榮的心。但是為了木者村,再難也要干下去。

  劉登榮和同事們一同找老支書王廷位商量炸石造地的事。老支書一口答應(yīng)并表示帶頭先在他家地里炸石造地。1990年12月3日,第一炮炸響了。

  這一炸,把村民的熱情也炸了出來。全村300多名村民投入到炸石造地的一線。

  村民們先把石縫里的土摳出來放邊上,將中間的石頭炸爛鋪平,再把邊上的泥土均勻地鋪在石塊上,剩下的石塊就壘在地邊砌成石埂。全村男女老少齊上陣,造地的現(xiàn)場壯觀激烈。

  經(jīng)過105天的奮戰(zhàn),360畝土地從石旮旯里刨了出來,成為“保土、保水、保肥”的“三保”臺地。

  第二年開春兒種下的玉米、烤煙到秋季大豐收,玉米畝產(chǎn)由過去的200多斤增加到了800多斤,烤煙畝均收入由原來的400多元增加到1000多元。“口袋村”變成了“余糧隊”。

  到1992年,木者村一共炸石造地600畝,除了種糧,還種植烤煙、核桃等經(jīng)濟作物。之前被砍光的山則全部封山育林,恢復(fù)植被。

  從那時起,“搬家不如搬石頭”在西疇廣為流傳,木者村成為榜樣。西疇的很多村寨紛紛效仿,向頑石開戰(zhàn),建設(shè)高穩(wěn)產(chǎn)農(nóng)田地,西疇人的溫飽問題逐步解決了。

  嘗到甜頭的西疇人沒有停下腳步。一直到2019年,西疇縣共整治土地24.4萬畝,新增耕地9046畝。

  靠青山致富

  山清水秀和窮山惡水,興街鎮(zhèn)江龍村的村民對這兩個詞是有著深刻體會的。

  去往江龍村的路上,漫山遍野都是柑橘樹。每到收獲的季節(jié),黃澄澄的柑橘掛在樹上,像是一個又一個金元寶。

  可是,誰又能想到,30多年前,這里卻是另一番情景。

  1985年,森林資源二類調(diào)查表明,西疇的荒山荒地、火燒跡地、采伐跡地48萬畝,森林覆蓋率下降到25.24%。

  對那個年代的情景,村組長劉忠恩記憶猶新,他指著遠處的一座山,“那時大家都在砍樹。為了生活,需要砍柴燒火。”

  砍樹的速度是驚人的,但是村民的生活依然很窮。環(huán)境越來越差,山變禿了,水也留不住了,到了雨季,就是大水漫灌,山腳的地都沒法種。面臨這種情況的不僅是江龍村,整個西疇的石漠山區(qū)都是這樣。

  同樣是1985年,西疇縣提出了“用30年時間綠化西疇大地”的目標。一時間,全縣掀起了植樹造林、封山育林、退耕還林、生態(tài)公益林保護的熱潮。

  江龍村也是一樣,“不能再走原來的老路”。這成為全村人的共識。于是,從上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,江龍村開始生態(tài)治理。

  山上沒樹,那就封山育林;坡度大的土地不適宜耕種,那就退耕還林。每一戶做飯沒柴燒,大力修建沼氣池;村民生活用水短缺,每一戶都修小水窖儲水……

  為了防止繼續(xù)砍樹,江龍村還召開村民大會,把禁止砍伐樹木寫進了村規(guī)民約,誰砍樹就處罰誰。

  “當然有人不遵守,只要被抓住就重罰。”劉忠恩的叔叔當年悄悄砍樹,結(jié)果被罰了3000多元,這在當時是很大的一筆錢。

  樹種上了,規(guī)矩也立了,生態(tài)慢慢好起來。最直觀的就是原本已經(jīng)干涸的清泉在2005年的時候又有了新的水源。在雨季原來經(jīng)常出現(xiàn)的山體滑坡、積水成澇的狀況再也沒有出現(xiàn)過。

  江龍村的村民并不滿足于此,生態(tài)變好了,生活也要變得更好,要向生態(tài)要小康。在村黨支部原書記、榮獲“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”稱號的劉超仁帶領(lǐng)下,全村村民喊出了“與其等著看,不如自己干;小康村是干出來,不是等靠要來的”的口號,率先在全縣掀起了自建小康村的熱潮。

  既然種糧食不掙錢,那就試著種經(jīng)濟作物。“村子里有在外做生意的人,帶回來了柑橘樹苗。”2003年起,劉超仁、劉忠恩帶著村民開始種柑橘。幾年后,柑橘樹掛果,收入可觀,家家戶戶開始種柑橘。

  柑橘要運出去,沒有路是不行的。江龍村村民自發(fā)組織起來修路,每家每戶出錢出工,把進村和入戶的水泥路全部鋪起來。運橘子的車一趟又一趟地在水泥路上來回穿梭,村民生活就一點又一點幸福起來。

  到現(xiàn)在,江龍村幾乎家家戶戶都種柑橘,全村共種植9個品種,每年人均純收入上萬元。當記者問一直在做介紹的劉忠恩一年能掙多少錢時,劉忠恩伸出4個指頭,靦腆地笑了一下,“至少4萬元吧。”

  走在如今的江龍村,家家都有小洋樓,山上有樹林,地里有柑橘,“山上綠起來,村莊亮起來,群眾富起來”的江龍村成了名副其實的生態(tài)村、文明村、小康村,森林覆蓋率從1990年的32%提高到如今的80.4%。

  種下的柑橘與其他林木一樣,滿足了生態(tài)保護的需要,同時也為村民致富鋪平了道路。江龍村探索出了一條“山、水、林、田、路、村”的石漠化綜合治理的路子。

  “三光”不光了

  “三光三光,樹林全砍光,水土流失光,姑娘全跑光。”過去的三光片區(qū)是石漠化重災(zāi)區(qū)。三光片區(qū)位于西疇縣東南部,涉及6個村委會54個村民小組,面積50平方公里,曾經(jīng)裸露半裸露巖溶面積達到86%。

  老街村委會的老黑箐村小組就在三光片區(qū)中,是一個苗族聚居的村寨。走在現(xiàn)今的老黑箐村,黃色的小別墅、寬闊的石板路,濃郁的民族文化迎面而來,一點生態(tài)破壞的痕跡都找不到。

  楊朝富是苗族人,一直生活在老黑箐村。見到他的時候,他正準備將水抽到他的水窖里。

  “我們過去都是和豬、牛、羊生活在一塊的,這間屋住人,旁邊的屋子就住牲畜。”楊朝富回憶前些年的生活,人居生活環(huán)境極其差勁,臭味熏天,而且村子周圍樹木砍光、石頭裸露,隨處可見的破敗景象,“日子都快過不下去了。”

  窮則思變。三光片區(qū)包括老黑箐村在內(nèi)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封山育林、炸石造地,石漠化治理有了一定的效果,村民的生活有了一定的改善。

  但這還遠遠不夠。中共十八大以來,西疇縣委縣政府決定在三光片區(qū)進行石漠化綜合治理,實施“生態(tài)建設(shè)、水利設(shè)施、土地整治、道路建設(shè)、村莊建設(shè)、產(chǎn)業(yè)發(fā)展、扶貧開發(fā)、機制建設(shè)”八大工程。

  老黑箐村按照“八大工程”開始進行村莊整治。“房子重新修了,村里鋪上水泥路,給每一家都修了水窖和沼氣池,后來又把電引來,整個環(huán)境大變樣。”楊朝富說。

  不僅如此,老黑箐村還鼓勵村民土地流轉(zhuǎn),種植烤煙或者外出務(wù)工,千方百計地增加收入。

  楊朝富就種了35畝烤煙,每年收入超過10萬元,說起現(xiàn)在的生活,“那真是好得太多了。”在三光片區(qū)的石漠化綜合治理過程中,生態(tài)保護和脫貧攻堅緊密結(jié)合在一起。

  如果說木者村的炸石造地和江龍村的“山、水、林、田、路、村”綜合治理是西疇人向頑石抗爭,向石漠化抗爭的第一步和第二步,那三光片區(qū)的治理,就是西疇石漠化治理的第三步,“六子登科”治理模式。

  ——“山頂戴帽子”:封山育林2萬畝、退耕還林6000畝;

  ——“山腰系帶子”:種植獼猴桃5000余畝,發(fā)展烤煙3000畝、三七1000余畝,種植核桃4000畝、李子等林果3000畝;

  ——“山腳搭臺子”:建設(shè)“三保”臺地2.2萬畝,打造“石漠梯田”;

  ——“平地鋪毯子”:對原來的基本農(nóng)田實施高效節(jié)水灌溉示范改造,鼓勵村民將土地流轉(zhuǎn)給農(nóng)業(yè)企業(yè),種植高附加值農(nóng)產(chǎn)品;

  ——“入戶建池子”:安裝農(nóng)村太陽能熱水器1000臺,實施節(jié)柴改灶2000眼,維修沼氣池810件;

  ——“村莊移位子”:實施美麗鄉(xiāng)村建設(shè)9個、房屋改造680戶。

  如今的三光片區(qū),山變綠、水變清、村變美、產(chǎn)業(yè)興,石漠變綠洲;小壩塘、小水池、小水窖星羅棋布,山區(qū)小水網(wǎng)遍布鄉(xiāng)村田野;路網(wǎng)、電網(wǎng)、通信網(wǎng)通村達寨漸次鋪開,徹底結(jié)束了出門靠走、照明靠油、通訊靠喊的歷史;“三保”臺地層層疊疊,特色產(chǎn)業(yè)點綴在漫山遍野之中,形成萬畝石漠梯田壯麗景觀,吸引著游客前來觀光旅游度假,呈現(xiàn)出勃勃生機和美好前景。現(xiàn)在的“三光”,不再是過去的光禿禿之地,而是有著美好的前景的光明之地。

版權(quán)聲明:凡本網(wǎng)注明來源為“鹽城新聞網(wǎng)”或“鹽阜大眾報”“鹽城晚報”“東方生活報老爸老媽”各類新聞﹑信息和各種原創(chuàng)專題資料的版權(quán),均為鹽阜大 眾報報業(yè)集團及作者或頁面內(nèi)聲明的版權(quán)人所有。任何媒體、網(wǎng)站或個人未經(jīng)本網(wǎng)書面授權(quán)不得轉(zhuǎn)載、鏈接、轉(zhuǎn)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;已經(jīng)通過本網(wǎng)書面授權(quán)的,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上述來源。

關(guān)注我們

  • 微信

  • 客戶端

推薦文章